鸿门宴中,樊哙得知刘邦有危险,于是莽撞的冲进大帐里,当时项羽也不知道是生气还是敬佩樊哙的壮士气度,就赏给樊哙一个叫“生彘肩”的东西。
彘肩,即猪腿,猪肘子。
这个没有问题,问题就出现在这个“生”上面,司马迁大爷就写了这么一个字,结果让历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。
所以,我也来简单谈谈项羽为什么要赏赐给樊哙“生彘肩”的看法。
在《史记》中司马迁如是写到:
项王按剑而跽曰:“客何为者?”张良曰:“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”项王曰:“壮士,赐之卮酒。”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“赐之彘肩。”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於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啗之。
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,樊哙闯入大帐之后,项羽表现的很生气,一只手很自然的按在剑上,说明本能的把樊哙当成了刺客。
展开剩余84%气氛顿时就紧张起来,但当张良表明他的身份后,项羽立马改变了态度,称他为“壮士”,项羽的这一句话究竟是在讥讽樊哙呢?
还是他听说过樊哙的勇力,所以带着一种赞赏的口吻称他为壮士?
我们需要先了解项羽接下来的动作,他命令侍从赐给樊哙“斗卮酒”,这个“斗卮酒”是多少酒呢?
按照字面理解,这个“斗”就是容量单位,即一斗,相当于现在的2000毫升,按照灌装可口可乐330毫升来算,也就是6瓶左右。
但由于古代的度量衡和现代有出入,直到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“斗卮”酒杯,而这个酒杯的容量就在两升左右。
说明项羽赐给樊哙的酒是一个能够装两升左右的大酒杯,但这里的“斗卮”我们应该分开来理解,“斗”是代表容量,而“卮”却是一种酒器,就像咱们今天装红酒的酒器一样。
如果把它理解为大酒杯可能不太合适,应该理解为项羽赐给了樊哙一斗的酒,而这些酒都装在一个大酒器里,让他自己慢慢喝,如果说“斗卮”是一个大酒杯,这就有点夸张了。
根据对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实物进行测量,考古人员得出结论:
墓中所出的135号漆卮,经实测,容量为2100毫升,与七升卮(指底部朱书“七升”二字的137号漆卮)容量为1500毫升相较,其容量当在一斗上下,当即此简所记的斗卮——引自《斗卮是大酒杯吗》
这里我们已经清楚了“斗卮酒”是赐给樊哙的两升酒,而樊哙是什么表现呢?他站起来把这些酒都喝完了,但他可能也没有喝完。但我比较倾向于樊哙喝完了,因为这样才能显现出樊哙的豪爽气概。
实际上项羽究竟有没有赐给樊哙这么多酒谁都不知道,司马迁这样写就是要凸出樊哙的豪爽和仗义,毕竟“春秋笔法”在史学界是很常见的手法。
所以项羽接下来又有一个动作,那就是赐给樊哙一条“生猪腿”,不过关于项羽是不是赐给樊哙生猪腿向来还是有争议。
有学者认为“生”乃是讹写,应该理解为“全”,就是赐给樊哙一条完整的猪腿。毕竟在传说中,从燧人氏以后,中国人就已经结束了饮毛茹血的时代。
所以在鸿门宴上断然不可能吃生食,那么就有朋友认为这是项羽在刁难樊哙,所以给他生猪腿吃,其实这么理解也情有可原。
目前关于这个“生”究竟该理解为“生”还是“全”还是有所争论,我们不是一线研究者,所以不再这里探讨。(PS:主要是也讨论不出一个结果来)
因此就拿项羽为什么要赐给樊哙一条生猪蹄来说,其极有可能是为了照应上文的“斗卮酒”,即凸显出樊哙那种不拘小节,豪爽大气的性格。
而项羽赐给樊哙生猪腿我也赞同是在刁难樊哙,项羽虽然也是一个很仗义的人,但他也属于睚眦必报的人,譬如他占据关中以后,有人劝他占据关中称王,但是项羽只想会老家,于是被人讥讽说“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”
项羽听了很生气,立马就把这个人给煮了。所以,当时樊哙冒冒失失的闯进大帐里,换做是谁都会感到生气,可是这人又是刘邦的属下,项羽也就不好发作。
只能通过赐他一斗酒来刁难他,让他出丑,又赐给他一条生猪腿,看他能不能吃得下。但是樊哙表现的很好,把酒喝了,把肉也吃了。
樊哙这种豪爽,不拘小节的气质一下子就塑造了出来,这时候我们再看下文的描写:
项王曰:“壮士,能复饮乎?”樊哙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,天下皆叛之。怀王与诸将约曰‘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’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,豪毛不敢有所近,封闭宫室,还军霸上,以待大王来。故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。劳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赏,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此亡秦之续耳,窃为大王不取也。”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“坐。”
项羽看到樊哙这么爽快,又问他还能不能喝,就准备再赏他一斗酒,樊哙立马就说,死都不怕,难道还怕这一斗酒,于是就顺着说了许多道理。
项羽一听,沉默了,找不到话说了,因为他觉得自己理亏了。
所以,我认为前面原本是项羽因为生气所以刁难樊哙,因为你冒冒失失的闯进大帐里来,换谁肯定都生气。
项羽想你不是壮士吗?那么我给你一斗酒看你能不能喝,给你一条生猪腿看你能不能吃得下,结果没想到自己却栽了。
不过,这些都是司马迁的描写,不排除他是为了褒扬樊哙而对这件事做了略微改动,不过由于这种手法隐藏的巧妙,其实还真不容易看出来项羽是在刁难还是赞扬樊哙。
不过,樊哙的表现已经给我们塑造了他是一个豪爽,不拘小节的形象,而这就是“春秋笔法”的巧妙之处。
而司马迁在编撰《史记》时就继承了由孔子开创的“春秋笔法”的奥义,但其技巧却远比孔子要更为隐秘和精妙。
什么叫春秋笔法呢?
就是“寓论断于序事之中”,就是在如实叙述一件历史的时候,作者会倾向性的宣扬善良和美好,而把一些不好的事情隐去,或者一笔带过。
而司马迁作为孔子的一个崇拜者,在编撰时也采用了许多“春秋笔法”的方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